踏入 2024年,新界東北發展項目將展開「餘下階段」,政府將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收地 114 公頃、搬遷約 1000 個家庭,兩個數字對比「第一階段」均多出接近一倍。
收地在即,住在古洞洲頭的平叔和平嫂正在倒數日子,「 聽說就快會有人來貼紙。 」她指的是,地政總署將在村戶門外張貼的「最後通牒」,通知「村民」已被定為 「不合法佔用人」,必需在三個月內遷離原居地。
弔詭的是,囤積農地為求更改土地用途的發展商,則「前景光明」。上月底,發展局更公布推出「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」,修訂換地條款,發展商若擁有指定發展用地內九成或以上私人土地,政府會考慮收回餘下的第三方土地,批予作統一發展。
發展巨輪下,任何構成阻礙的人事物似乎都得「犧牲」,平叔平嫂一直逆來順受,早已經歷過逼遷。
攝影:陳朗熹、文字:蕭曉華
1982年,當時兩口子和孩子原居在古洞聯生農場附近,因要「讓路」給政府興建大馬路,被安置上公屋,並放棄原本生計,「當時我哋養雞,平叔再幫人搭屋、做雞籠,人人讚佢雞籠夠實淨,賣到去流水響和坪輋㗎。」平嫂說。
眼見其他村民「上樓」後變得抑鬱 ,三年內相繼過身,平叔平嫂決定留在鄉郊,搬到古洞洲頭一個朋友的空置鐵皮屋,一切由零開始,自行用紅模泥為荒廢山頭鋪路,以貨櫃改裝成客廳和睡房,還在屋前種滿果樹增添生氣。兩口子也轉型從事回收業,「嗰時到羅湖收好多煙盒,一噸紙皮才可賣三百蚊,要好勤力。」平嫂說。
轉眼間,平叔平嫂已在洲頭札根 40 年,他們經年接收附近工業廠房的廢棄物品,再善用屋前空間和鐵皮屋作暫放,再變賣,無形中令區內自成一個循環回收的經濟圈。年屆81歲的平叔, 至今仍四出收買廢紙和舊電器,自行擔擔抬抬。「有手有腳,不拿綜援。」
但好景不常,推土機再次在兩老的家園嚴陣以待── 由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的「無煙環保城」,到2007年曾蔭權提出「新界東北發展區」作為十大基建,到2021年林鄭月娥將之順理成章納入為北部都會區內,歷時 26 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,終於進行「第一階段」收地。
平嫂說,曾經有地政署職員向平叔讀出一些賠償安排,平叔因年邁聽不明白,不肯簽署,要求他們留下文件被拒後,自始就不獲賠償。
至2022年4月13日,地政署職員,再突然前來他們的家,告知要即時收地,隨即便用膠帶與雪糕筒,將他們家的前坡位置(亦是他們主要的居住範圍)圍上,「他們說,隔離空地未收住,我們可以暫時擺放物件。」平嫂清楚記得,收地翌日是復活節假期,女兒都趕回來幫忙搬運家當,非常狼狽。
雖只餘下一塊空地,他們仍然堅持留守,平叔原先用鐵架搭建一個模擬家居,客廳、廚房、睡房和廁所一應俱備,「但女兒話落雨就好麻煩了!」於是,他再在「屋頂」加鋪帆布作簷篷,抵住了幾次的颱風雷雨。
這天,兩老吃過午飯,攀爬上一鐵皮屋頂上,瞭望鐵欄之外、被夷為工地的故居,不勝唏噓。
(文章原載集誌社)